今年夏季,廣東地區爆發了我國有記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基孔肯雅熱疫情。8月10日至8月16日,廣東省新增報告830例基孔肯雅熱本地病例,累計病例已達9933例。
數據來源:新京報
面對基孔肯雅熱病毒(CHIKV)疫情的持續擴散,全球科研團隊正加速從抗病毒藥物、疫苗研發、快速診斷技術及公共衛生防控策略等多個層面展開攻關。其中一個關鍵環節,就是在臨床前研究中建立可靠的體內動物模型,以便評估候選藥物和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小鼠模型揭示基孔肯雅熱感染機制

早在2008年2月,《PLoS Pathogens》就刊登了一篇關于建立CHIKV感染動物模型的文章:《A Mouse Model for Chikungunya: Young Age and Inefficient Type-l Interferon Signaling Are Risk Factors for Severe Disease》



圖.1根據I型干擾素(IFNα/β)通路完整性小鼠的基孔肯雅病毒(CHIKV)感染情況
研究發現,在部分敲除I型干擾素(IFN-α/β)信號通路的成年小鼠(IFN-α/βR?/?)中,病毒感染后會表現為輕癥;在完全缺失該通路的小鼠(IFN-α/βR?/?)中,則會出現類似人類重癥的表現。
具體來說,在輕癥小鼠中,病毒先在肝臟內爆發復制,隨后主要侵襲肌肉、關節及皮膚成纖維細胞,這一特點與臨床患者活檢結果高度一致;在重癥小鼠中,病毒會進一步擴散至中樞神經系統,并特異性靶向脈絡叢和軟腦膜,造成更嚴重的損傷。
這項研究揭示了新生鼠期以及I型干擾素信號不足是發展為重癥基孔熱的重要風險因素。該動物模型能真實再現CHIKV感染的組織和細胞嗜性,為疫苗研發和抗病毒藥物測試提供了寶貴工具。
隨著廣東疫情持續擴散,加強對病毒機制的理解,推動創新藥物與疫苗的研發,將是未來防控“基孔熱”的關鍵。
DIFF CHIKV體內攻毒模型 | 助力基孔肯雅熱疫苗與藥物研發
迪福潤絲生物采用BALB/c小鼠作為實驗動物,使用VSV-CHIKV重組毒株進行體內攻毒,分別通過顱內注射和滴鼻感染兩種方式接種,模擬病毒不同途徑的入侵過程。
實驗方法:

實驗結果:

圖2.攻毒后BALB/c小鼠的體重變化情況
攻毒后小鼠均未出現死亡現象,體重一度下降至原始水平的80%左右,隨后逐漸恢復,提示兩種攻毒方式均能穩定對小鼠造成感染。

圖3.qRT-PCR檢測攻毒后BALB/c小鼠的腦、鼻甲、脾臟部組織的病毒載量情況
取材攻毒后小鼠的腦、鼻甲、脾臟組織,采用qRT-PCR檢測病毒拷貝數:結果顯示:
l 滴鼻組鼻甲組織病毒載量達到1.5*108copies/g
l 顱內注射組腦組織病毒載量達到3*107copies/g
l 兩種攻毒方式下,脾臟病毒載量均超過5*104copies/g;
根據檢測結果,小鼠各組織的病毒載量高,并且各組織病毒載量具備顯著性差異,成功模擬了CHIKV在多組織中的復制與分布特點。
DIFF CHIKV體內攻毒模型毒株信息

我司特色的DIFF CHIKV體內攻毒模型,憑借高度模擬人體感染特征的獨特設計,具備以下優勢:
ü 多組織(腦、鼻甲、脾臟等)中實現穩定病毒復制
ü qRT-PCR定量檢測,直觀揭示病毒載量差異
ü 為疫苗研發與抗病毒藥物篩選提供關鍵的體內數據
迪福潤絲DIFF CHIKV攻毒模型,為科研機構與制藥企業提供可靠、精準、高效的實驗平臺,加速創新療法從實驗室走向臨床。讓我們攜手推動科研突破,為全球抗擊基孔肯雅熱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Couderc T, Chrétien F, Schilte C, et al. A mouse model for Chikungunya: young age and inefficient type-I interferon signaling are risk factors for severe disease. PLoS Pathog. 2008 Feb 8;4(2):e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