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共培養是研究細胞間相互作用、模擬體內微環境的重要技術,廣泛應用于腫瘤生物學、免疫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然而,由于涉及多種細胞類型的協調生長,實驗過程中容易遇到細胞比例失衡、污染、交叉干擾等問題。本文將梳理共培養實驗中的常見陷阱,并提供實用解決方案,助你高效獲得可靠數據。
01 共培養前的關鍵準備
1.共培養方式選擇不當
坑點:細胞共培養方式不止一種,選擇了錯誤的實驗方案,很難得到有效結果。
避坑建議:可參考下表。

2.培養基“眾口難調”
坑點:使用單一培養基容易導致某一方細胞狀態不佳。
避坑建議:
折中配方:選擇雙方都能耐受的基礎培養基,必要時補充特定添加劑。
分層培養:Transwell體系可物理分隔細胞,允許使用各自優化培養基,可根據實驗情況選擇。

02 共培養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1.細胞比例失控,數據失真
坑點:未動態監控共培養比例,導致優勢細胞過度生長(如免疫細胞在共培養中可能被腫瘤細胞抑制)。
避坑建議:
定期取樣檢測:通過流式細胞術(熒光標記)或qPCR(物種特異性引物)定量細胞比例。
物理干預:磁珠分選或酶消化選擇性去除過量細胞。
培養條件調整:通過調整培養基血清、生長因子濃度等方式來調控細胞生長趨勢。
2.出現非預期分化
坑點:共培養中干細胞自發分化為非目標譜系。
避坑建議:
生長因子或抑制劑調節:調整生長因子含量和培養基配方,或者添加小分子抑制劑維持干細胞多樣性。
基質硬度調控:可改用軟凝膠抑制機械誘導分化。

3.分泌因子來源不清
坑點:誤判分泌因子的來源(如將培養基中的細胞因子全部歸因于目標細胞)。
避坑建議:
設置嚴格對照:包括每種細胞的單培養組、條件培養基對照組等,根據對照組情況進行判斷和排除。
使用報告基因標記:對兩種細胞分別轉染不同報告基因,通過不同底物酶反應確定分泌因子來源。
4.旁分泌干擾
坑點:誤將旁分泌效應歸因于直接接觸(如IL-6升高可能來自基質細胞而非腫瘤細胞)。
避坑建議:
Transwell對照:檢測物理隔離組的因子分泌(如ELISA對比直接共培養組)。
條件培養基實驗:用A細胞上清處理B細胞,驗證表型是否重現。
03 總體優化方案
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可參考如下手段:
動態監控技術:活細胞成像(如IncuCyte)實時追蹤細胞互作。
多組學聯用:轉錄組+蛋白組分析揭示分子機制,避免單一指標誤導結論。
標準化操作:記錄每批次細胞的傳代次數、培養基配方、生長因子濃度等信息,確保實驗可重復。
相關產品
| 產品特點 | 產品名稱 | 產品貨號 |
|
標準型,蛋白濃度:8-12 mg/mL,適用于與細胞增殖或分化相關的 2D 或 3D 培養, 也適用于細胞形態學研究 |
Arcegel基質膠,無LDEV | C231001 |
| Arcegel基質膠,無酚紅,無LDEV | C231002 | |
| 源自烏拉圭,3 輪100 nm 精過濾,20+項質檢指標,100+種細胞培養驗證 | 紅鉆胎牛血清 | C230211 |
| 基礎培養基,閉眼選 | DMEM/F-12 培養基(含L-谷氨酰胺,丙酮酸鈉,酚紅,HEPES) | C231118 |
| DMEM 高糖培養基(含L-谷氨酰胺,丙酮酸鈉110mg/L;不含HEPES,雙抗) | C231115 | |
| RPMI1640 培養基(含L-谷氨酰胺;不含丙酮酸鈉) | C2311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