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LUC標記細胞小動物成瘤后檢測底物需要注射到腫瘤部位嗎?
答:在活體生物發光成像(BLI)中,D-熒光素(luciferin)經腹腔(IP)或皮下(SC)注射后即可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各處,與已表達熒光素酶的腫瘤細胞反應,因此無需直接注射到腫瘤局部即可實現成像。
問:小動物成瘤后檢測不到 LUC 熒光怎么辦?
答:常見原因可按“表達-遞送-反應-采集”四步排查,具體如下, 收藏起來,LUC標記的小動物實驗輕松過關!
(一)表達環節
1. 熒光素酶(Luc)表達丟失:體外篩到的“陽性”克隆在體內傳代或凍存后發生啟動子甲基化、質粒丟失,導致實際表達量低于儀器檢測限。
2. 免疫清除:在免疫健全小鼠中,Luc 作為外源蛋白可被CD8? T細胞識別并殺傷高表達細胞,造成信號進行性下降甚至消失。
3. 啟動子沉默:CMV 等病毒啟動子易受 IFN-γ 等細胞因子影響而下調,尤其在炎癥或壞死區域。
(二)底物遞送環節駕駛安全
1. 底物量不足:腹腔注射劑量一般按150mg/kg計算,若稱重或稀釋有誤,或動物麻醉過深導致循環衰竭,底物難以到達腫瘤。
2. 給藥途徑不當:皮下/尾靜脈注射時漏液,或腫瘤血供差(中心大面積壞死),局部底物濃度低于Km值。
3. 底物失效:D-熒光素反復凍融、室溫放置 >2h會降解;粉末受潮也會失活。
(三)反應環境環節
1. 缺氧:腫瘤>8 mm時中心常嚴重缺血缺氧,熒光素酶反應需O?和ATP,缺氧區信號會顯著減弱。
2. pH 過低:壞死核心區pH<6.5會抑制酶活。
3. 底物競爭/抑制:血中高濃度脂肪酸、抗生素(如四環素)或動物同時給予其他熒光試劑,可產生抑制或吸收。
(四)信號采集環節
1. 儀器參數設置:曝光時間過短(<1 s)、binning值過低、光圈未全開都會漏掉弱信號;背景扣除閾值設得過高也會把真實信號“歸零”。
2. 毛發/位置干擾:黑毛或金屬耳標對560nm光子吸收強;深部臟器(胰腺、顱內)未用37 °C預熱臺,也造成信號衰減。
3. 采集窗口錯過:峰值一般在底物注射后10–15 min(小鼠),若延遲到 30min以后,信號已下降80%以上。
LUC檢測不到怎么辦?
① 體外再測一次細胞Luc活性(加底物立即發光可排除表達問題);
② 同批底物在已知陽性瘤小鼠上測試,可排除底物/儀器因素;
③ 取瘤體做IHC或Western確認Luc蛋白是否仍在;
④ 若懷疑免疫清除,可改用Nude/NSG小鼠或短暫免疫抑制(環孢素3d)再挑戰。

LUC檢測不到怎么辦?
LC檢測不到怎么辦?
LUC檢測不到怎么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