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脂肪移植廣泛應用于整形和重建手術,但移植脂肪組織往往存活率低,影響療效。因此,深入了解脂肪組織的存活機制是提高移植物壽命研究的重點。以往研究表明,線粒體是脂肪移植早期氧化應激下細胞能量代謝失衡的主要靶點,間充質干細胞(MSCs)可通過隧道納米管(TNTs,一種可以實現長距離定向通訊的細胞間連接方式)轉移線粒體,但脂肪干細胞(ADSCs)介導的線粒體轉移在改善脂肪移植存活方面的作用有待研究。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穆大力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Free Radic Biol Med》上發表了題為“Enhancing fat graft survival: thymosin beta-4 facilitates mitochondrial transfer from ADSCs via tunneling nanotubes by upregulating the Rac/F-actin pathway”的文章(華盈生物為該研究提供了蛋白質譜檢測和轉錄組測序服務),為ADSCs促進移植的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同時,本研究為臨床利用胸腺素β-4(Tβ4)延長脂肪移植物的壽命建立了理論框架,為臨床應用提供了重要依據。

| 01、Tβ4通過Rac/F-actin途徑影響TNT形成
作者發現Tβ4處理ADSC后,細胞增殖和遷移都顯著增加(圖1A)。為了闡明Tβ4對ADSC的作用機制,作者通過蛋白質譜檢測,發現Tβ4處理導致胞內出現81種差異蛋白,其中45個上調蛋白與細胞骨架如微絲微管形成、細胞骨架動態重排的SCAR復合有關(圖1B、C),表明Tβ4很可能對TNT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作者篩選了與細胞骨架相關差異蛋白(圖1D),認為Tβ4可能通過上調Rac/Abi2/Arp2&3/F-actin通路促進ADSC中TNT形成。單獨加入TNT形成抑制劑LAT能夠顯著減少TNT形成(圖1E、F),但是Tβ4可以緩解LAT的作用,拯救Rac/F-actin蛋白的表達(圖1G),這表明Tβ4對TNT形成具有顯著影響。

圖1 Tβ4通過Rac/F-actin途徑影響TNT形成
| 02、Tβ4促進線粒體由ADSC向脂肪移植物轉移
作者將脂肪組織移植到裸鼠中,發現Tβ4處理組的脂肪組織表面有一層薄而血管豐富的薄膜(圖2A)。作者對不同來源脂肪組織進行了染色,發現Tβ4組的移植物結構顯著更加完整,且較少具有纖維化和炎性浸潤(圖2B、C),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蛋白陽性脂肪細胞也顯著較高(圖2D)。而后作者通過轉錄組測序對Tβ4組和對照組進行了基因表達譜的測定,發現Tβ4組出現了100個基因的上調,且較多富集到血液循環相關通路和線粒體相關通路(圖2E)。綜上表明,Tβ4能夠促進TNT形成,并促進線粒體轉移到移植物,且有助于增強血管生成。

圖2 Tβ4促進ADSC來源線粒體轉移至脂肪移植物,增強其存活和血管生成
| 03、外源性Tβ4通過促進線粒體從ADSCs經TNTs轉移來改善內皮細胞的生物學功能
作者共培養熒光標記線粒體的ADSC和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后,通過流式細胞術發現ADSC能夠最高程度介導線粒體轉移(圖3A)。作者發現ADSC來源線粒體主要通過TNT轉移至HUVEC(圖3B)。為了探究獲取線粒體的HUVEC(HUVECs-mito(+))發生的改變,作者分選獲得/未獲得線粒體的HUVEC,發現HUVECs-mito(+)的遷移能力顯著增加(圖3C、D),與增殖相關的蛋白也顯著更高表達(圖3E),且凋亡率(圖3F)、氧化應激水平(圖3E)也顯著降低。這表明ADSC經TNT轉移線粒體能夠顯著改善受體細胞的各種功能,為Tβ4介導的脂肪移植物生存率提高提供了理論依據。

圖3 外源性Tβ4通過促進線粒體從ADSCs經TNTs轉移來改善內皮細胞的生物學功能
| 總結與討論
本研究闡明了ADSCs在脂肪移植中的關鍵作用,證明了它們通過TNTs促進線粒體轉移到脂肪細胞和內皮細胞的能力。這種細胞間通訊機制有效緩解缺氧應激,通過線粒體途徑調節減少細胞凋亡,促進血管再生,從而增強移植脂肪組織的存活和整合,且Tβ4治療顯著增加了TNTs的形成和ADSCs線粒體轉移的效率。這些發現不僅加強了脂肪移植存活的細胞基礎,而且為臨床實踐開辟了新的途徑(從傳統的細胞輔助脂肪轉移過渡到細胞器輔助脂肪移植),可以作為改善移植效果的潛在策略,為臨床應用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 相關文獻
Zhang X, Lin Y, Li H, Wang Q, Mu D. Enhancing fat graft survival: thymosin beta-4 facilitates mitochondrial transfer from ADSCs via tunneling nanotubes by upregulating the Rac/F-actin pathway. Free Radic Biol Med. 2025;228:281-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