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機理
? ?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名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主要病變在黑質和紋狀體。震顫、肌強直及運動減少是本病的主要臨床特征。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PD疾病形成的主要標志是多巴胺能神經細胞(DAG細胞)的損傷和路易小體的形成。
造模方法
1)外周或腦內注射MPTP
? ? ? ?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氫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本身不帶有神經毒性但有很強的的親脂性,進入腦后先被腦內細胞線粒體外膜的MAO-B(單胺氧化酶B)催化變成中間產物MPDP+,再很快產生自發氧化迅速變成有神經毒性的MPP+。通過外周或腦內注射MPTP可以達到中腦內DAG神經細胞大量凋亡的效果,模擬了人PD疾病。根據每次注射劑量,間隔時間,方式及時間長短的不同,可以制成用于不同研究目的的各種大小鼠模型。
? ? ? ?1.急性模型:腹腔或皮下注射MPTP,每次間隔1~2h,連續4次。建模速度快,損傷嚴重。不符合人類PD患者的慢性發病機制,其損傷是大部分神經元快速損傷壞死而非慢性的凋亡,模型死亡率高。
? ? ? ?2.亞急性模型:腹腔或皮下注射MPTP,每天1次,連續5~10天。成活率較高,損傷沒有急性嚴重,DAG神經元部分凋亡,但是和人類發病機制仍有差異。MPTP模型對動物損傷是可逆的,可短期產生神經毒性,不是長期神經退行性變化。
? ? ? ?3.慢性模型:腹腔或皮下注射MPTP,每周兩次或3.5天一次,連續10次。死亡率非常低,模型穩定,過程穩定不易恢復,DAG神經元凋亡表現緩慢且為漸進過程,與人類PD病程相似。
2)紋狀體-黑質系統中注射6-OHDA
? ? ? ?6-OHDA(6-羥基多巴胺)是兒茶酚胺的羥基化衍生物,其結構與兒茶酚胺類似,是特異性的神經毒素,不能通過血腦屏障,腦注射6-OHDA可以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注射位置為紋狀體-黑質系統。損傷機制為抑制線粒體呼吸鏈的功能,6-OHDA能直接抑制線粒體呼吸酶復合體Ⅰ(NADH脫氫酶)和復合體Ⅳ(細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從而抑制線粒體酶呼吸鏈的功能,導致細胞內ATP耗盡,引起細胞死亡。
? ? ? ?1.“完全”損傷模型:大鼠腦立體定位注射,位置MFB(內側前腦束)。
? ? ? ?2.“部分”損傷模型:大鼠腦立體定位注射,位置MFB。
? ? ? ?3.部分紋狀體損傷模型:大鼠腦立體定位注射,位置紋狀體。
? ? ? ?6-OHDA模型制作過程靈活,可以根據客戶需求選擇損傷程度、注射位置(紋狀體,MFB或黑質)及注射劑量。6-OHDA注射后15分鐘即可檢測到DA(多巴胺)含量的下降,3~5天內注射位置絕大多數神經元死亡,損傷嚴重。
實例:
? ? ? ?動物:雄性SD大鼠;雄性5-8周齡C57/BL6小鼠
? ? ? ?6-OHDA建立嚙齒動物半帕金森模型
? ? ? ?地昔帕明腹腔注射到嚙齒動物體內,30min后,根據立體定向坐標(小鼠左紋狀體,AP,ML,DV;大鼠MFB,AP,ML,DV)將6-OHDA[小鼠取2μl;大鼠取3μl,溶解于0.2%(w/v)抗壞血酸(AA)]注入左紋狀體或MFB一側,微量注射泵控制微量注射器(5μl)速率為0.1μl/min。注射后,將注射器留在原位5 min以避免回流。注射6-OHDA后兩周(小鼠)或三周(大鼠),進行阿撲嗎啡(APO,0.5 mg/kg)誘導的旋轉試驗,以評估建立半帕金森嚙齒動物模型是否成功。注射阿撲嗎啡3分鐘后人工記錄旋轉次數,在后續研究中選擇10分鐘內旋轉次數超過40次的嚙齒動物。在所有實驗之后,用酪氨酸羥化酶(TH)免疫染色法評估SNc中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
圖1. 小鼠PD造模后行為評估
? ? ? ?平衡木實驗中小鼠通過平衡木的時間明顯延長;APO誘導的旋轉實驗中小鼠每分鐘旋轉次數大于4,表明6-OHDA建立小鼠半帕金森模型成功。
MPTP建立小鼠半帕金森模型
? ? ? ?用注射泵控制的微量注射器(5μl)以0.1μl min-1的速率將2μl MPTP(溶于生理鹽水)注射到左紋狀體(AP,ML,DV)。注射后,將注射器留在原位5 min以避免回流。旋轉次數計算為注射APO后10分鐘內的同側旋轉-對側旋轉。
? ? ? ?參考文獻:
? ? ? ?Zhang H, Zhang C, Qu Z, et al. STN-ANT plasticity is crucial for the motor control in Parkinson's disease model.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1 Jun 9;6(1):215.(客戶文章)
3)通過病毒載體在黑質過表達α-Synuclein造PD模型(我司開發)
? ? ? ?α-突觸核蛋白(a-Synuclein)是一種在中樞神經系統突觸前及核周表達的可溶性蛋白質,它與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和功能障礙密切相關,是路易小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應用腦立體定位技術向大鼠中腦黑質區分別注入攜帶α-synuclein野生型(WT)與突變型(A30P,A53T)序列的rAAV9X型病毒,并在相應部位實現基因過表達,從而建立PD大鼠模型,并從行為學(ethology)及組織病理、生化角度對該模型進行評價。
? ? ? ?雌性8周齡wistar大鼠64只,體重200~250g;根據注射的不同種病毒分為A/B/C/D共4組,每組16只。每組按照遞增的注射劑量分為Ⅰ/Ⅱ/Ⅲ/Ⅳ四組,每種劑量注射4只。注射后2周,4周時各處死2只進行切片免疫組化成像。結果表明,Ⅳ組表達效果更好。注射后第4,7,10,12周進行走步實驗和上肢放置實驗等行為學檢測,結果表明模型構建成功。
? ? ? ?Fig.1A.注射GT-0069 SYN-EGFP病毒2w、4w后的免疫組化成像;B.注射GT-0070 SYN-SNCA(WT)病毒2w、4w后的免疫組化成像;C.注射GT-0071 SYN-SNCA(A30P)病毒2w、4w后的免疫組化成像;D.注射GT-0072 SYN-SNCA(A53T)病毒2w、4w后的免疫組化成像。
? ? ? ?隨后再進行行為學檢測實驗。對四組大鼠右側黑質注射同一劑量4種病毒,注射后第4,7,10,12周進行走步實驗和上肢放置實驗等行為學檢測,結果表明模型構建成功(Fig.2)。
? ? ? ?Fig.2A.大鼠走步實驗數據統計。其中70組為注射SNCA野生型(WT),71組為突變型A30P,72組為突變型A53T,69組為EGFP對照組。分別對應注射的病毒編號為GT-0069,GT-0070,GT-0071和GT-0072。B.大鼠上肢放置實驗數據統計。
我司優勢
? ? ? ?◆靶向特異腦區。
? ? ? ?◆可以在成年動物中進行轉基因表達(避免發育階段中代償機制的影響)。
? ? ? ?◆可以制備不同劑量,不同物種(嚙齒動物,非人靈長類動物均可)和不同基因組合的疾病模型。
? ? ? ?◆有時間依賴性的神經病理改變(神經炎癥放大和細胞質內含物)。
產品列表
帕金森疾病模型構建服務
如有相關實驗需求,請咨詢我們!
我司重磅推出環路示蹤,光遺傳,鈣記錄,膜片鉗,電生理等動物實驗服務!
公司相關業務:
神經環路示蹤病毒載體、基因編輯(敲入、敲除、點突變、敲低)、基因過表達/干擾服務、行為學小鼠模型構建、干細胞誘導分化、整包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