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文“突破性成果!祝賀我國科學家”,報道了2024年6月24日,北京大學段小潔團隊在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題為“A high-density 1,024-channel probe for brain-wide recordings in non-human primates”的研究論文,報道了一種高密度、1024通道神經探針,可實現非人靈長類動物整腦尺度神經活動監測。
靈賦生物北京海淀實驗室(首科靈賦)很榮幸配合完成部分非人靈長類相關實驗。
神經探針是一種用來記錄神經活動的針狀電傳感器,是腦科學研究和腦機接口中的核心技術。北京大學研究人員通過技術創新成功研發一種高密度、高通道的神經探針,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對獼猴大腦全深度、高通量神經元活動的記錄。其單根探針上集成了1024個可同時記錄的神經信號通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圖為“神經卷軸”探針在全腦尺度記錄神經活動示意圖。(受訪者供圖)
在整腦范圍內實現多腦區、長時間、高通量、高時空分辨神經活動的記錄,對理解大腦的神經機制、調控神經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已有的高通道神經探針主要適用于鼠等嚙齒類動物腦研究,即便用于靈長類動物腦研究,也難以覆蓋其整腦尺度。
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段小潔研究員團隊設計并制備了一種超薄柔性微電極陣列薄膜,通過如“卷軸”般特殊的繞卷組裝工藝,制造出名為“神經卷軸”的神經探針。該探針長度可在1厘米到1分米范圍內靈活設計,從而匹配從嚙齒類到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尺寸。
制備高通道神經探針的一個主要瓶頸是神經探針和后端電子器件之間的連接。良好的電學連接可實現神經信號的精準采集與傳輸。為此,研究團隊還研發了高密度柔性冷焊技術,實現了“神經卷軸”探針與后端電子器件的集成化、高密度連接。

圖為9厘米長的“神經卷軸”探針實物。(受訪者提供)
段小潔介紹,團隊利用“神經卷軸”探針,在獼猴大腦中實現了從腦表面皮層至顱底全深度覆蓋的超700個單神經元活動的同時監測。此外,還在大鼠大腦中實現了長達兩年的穩定神經記錄,展現出該探針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和長期記錄穩定性。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主任程和平表示,這一突破性成果為多腦區活動的高通量同步監測、探究神經活動與行為學間的關系提供有力工具,未來通過多根探針的植入,可進一步實現從數千到上萬個通道的神經記錄,將對基礎神經科學和腦機接口等轉化神經科學研究帶來變革性影響。
后續,靈賦生物將繼續與各研究團隊科學家合作,參與突破性創新研發,為生命科學研究和前沿藥物開發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