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室的質量控制體系中,質控品就像一位“隱形裁判”——它默默校準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用對了是精準的“標尺”,用錯了卻可能成為結果的“陷阱”。
今天,我們就結合菁良液體質控品的使用要求(其他品牌可參考對應說明書),把液體質控品從保存到上機的關鍵細節掰開揉碎,幫你避開那些“一不小心就踩坑”的操作!
一、存儲:溫度是“生命線”,別讓冰箱成“殺手”??
液體質控品的穩定性與溫度直接相關,不同產品對保存溫度的要求可能天差地別?(例如菁良液體質控品需在-25~-15℃冷凍保存)。
關鍵細節:
1. 選對冰箱,嚴控溫度范圍?:必須使用低溫冰箱,且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的溫度區間保存(比如-25~-15℃)。千萬別把“冷凍”和“冷藏”搞混——常溫或冷藏保存會讓質控品中的蛋白質、抗體等成分變性,檢測結果直接“翻車”。
2. 溫度計不是擺設!定期校準?:冰箱里放的溫度計要定期校準,確保顯示溫度與實際一致。如果溫度計不準,你以為的“-20℃”可能是“-10℃”,質控品悄悄變質了你卻不知道。
二、復融:自然回溫是王道,暴力加熱“毀所有”??
復融是液體質控品使用前的關鍵步驟,但很多人為了“省時間”用孵育器、熱水浴加速升溫——這些操作都是“大忌”!
正確操作:
1. 室溫自然回溫:將質控品從冰箱取出后,放在室溫(18~25℃)環境下緩慢恢復至完全融化,直到液體呈現透明清亮的狀態?(無絮狀物、無分層)。
2. 禁用加熱工具?:絕對不能用孵育器、恒溫水浴!暴力升溫會破壞質控品中的成分穩定性(比如蛋白質聚集、酶活性喪失),導致檢測結果出現系統性偏差。
三、分裝:按需取量,拒絕浪費與不足?
分裝是為了方便日常使用,但分裝量不合理(要么取液不足,要么剩余浪費)是實驗室常見痛點。
實用技巧:
參考“吸樣量+死腔量”?:分裝前先確認儀器每個檢測項目的實際需求——包括“吸樣量”(儀器吸取的液體體積)和“死腔量”(槍頭殘留、管路死體積等)。
四、標簽:信息越清晰,后期越省心?
未標記的分裝管就像“匿名快遞”——時間一長,誰還記得這管是高值、中值還是低值?哪天配的?用錯質控品=結果全亂套!
每個分裝管上必須清晰標注:
- 質控品名稱?(如“腫瘤標志物質控品”);
- 水平等級?(高/中/低,對應不同的靶值范圍);
- 分裝日期?(精確到年月日,方便判斷有效期)。
五、特殊場景:未分裝 vs 分裝冷凍,操作大不同?
液體質控品可能有兩種狀態:未分裝的原始瓶裝(冷藏保存)、已分裝冷凍的小管(冷凍保存)。這兩種狀態的取用規則差異很大,千萬別混淆!
情況1:未分裝的原始瓶(通常2-8℃冷藏)
取用原則:直接取出所需量后立即放回冷藏柜,確保瓶蓋擰緊。
情況2:已分裝冷凍的EP管(-25~-15℃保存)
取用原則?:使用前提前從冷凍冰箱取出,放在室溫自然融化(禁止人為加速!)。待EP管完全平衡至室溫(液體清亮無冰晶)后,充分混勻后再上機檢測。
總結:液體質控品使用的核心口訣?
??“低溫存、自然融,按需分、標清晰;冰箱溫要常校準,反復凍融是大敵!”??
實驗室的質量控制容不得半點馬虎,質控品雖小,卻是守護檢測結果的“第一道防線”。把這些基礎操作細節做到位,才能讓“隱形裁判”真正發揮作用——你的每一次檢測,都值得更可靠的結果!
菁良臨床質控一站式解決方案
菁良通過自主研發和國產化生產,向體外檢測行業用戶及合作伙伴提供全球領先的臨床實驗室質量控制解決方案,協助醫學實驗室實現全面質量管理。現已推出專業的質控管理軟件及ISO15189質量管理體系咨詢服務,第三方質控品涵蓋免疫診斷、生化診斷、分子診斷等體外診斷細分領域。

關于菁良
菁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提供體外診斷標準品與質控品的研發創新型高科技企業。
菁良通過自主研發的平臺,向體外檢測行業用戶及合作伙伴提供全球領先的標準物質、第三方質控產品和企業參考品服務,助力提高行業檢測準確率。參與多項由檢測領域行業龍頭和監管機構發起的標準制定工作,多次支持由臨檢中心發起的室間質量評價 (EQA)/能力驗證項目。
菁良秉承著“精準制標,匠心良造”的理念,懷抱著“提高體外檢測準確率,助力精準醫學快速發展”的愿景,致力于建立規范化的中國體外檢測金標準平臺。
